您的位置:首页 > 红色历史 > 正文
王亮在昆嵛山造手雷、炸弹

 

  昆嵛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有兵,自然有规模不等的武器、弹药修理与生产存在。中共领导的兵工生产始于1935年“一一•四”暴动之前。

  1935年8月岳姑殿会议后,暴动的武器成了一个大问题。为此,于得水找到刘振民、邹恒禄,一起研究武器和联络等问题。于得水先就联络问题说自己的意见:“几个联络点组成一个联络站,按现有的站和人员的配备,总站应规定三个到五个人,分几个地点,防止万一。送急信的办法可以用鸡毛信或者瓦片做标记,比如,一块瓦打成三到五块,一人拿一块,能对起来就接上关系了。写信公开的用水笔写,秘密的用矾水写,看时用水泡或用火烤就行了。”关于武器问题,于得水说:“我联系的地区,大刀片、红缨枪都擦得雪亮,土枪和土炮都准备好了,有打独子儿的,有打散砂子儿的,以前的钢枪和手枪也检查好了,就是缺子弹,买了85发子弹。”刘振民说:“我们还可以想土造的办法,王亮从东北回来,他能做土手榴弹、土炸弹,我们叫他负责做。”

  制造炸弹的工作,组织上催的火急,可是没有给一点儿器材,王亮只得和大家一起想办法,一齐动手。有了器材,又没有制造技术。不能熔铸,只得把锅铁砸碎和炸药掺和一起,弄在瓷碗或茶碗里,再对起来就成一圆形,外面再用丝线、麻皮、胶漆之类把它扎成一个球,干固之后即可使用。使用时用震动的办法即可爆炸。一天晚上,王亮在西院下村西山里做第一次试验。一个碗大的炸弹,扔在平地上,烈火冲天,一声巨响,就在地面上炸了一个大坑。同志们高兴得跳起来说:“不用说是炸呀!就是这一个响儿也把敌人吓跑了。”经过这次试验成功,大家的劲头更足了,于是便你家出锅,我家出碗,他去买药,几天的工夫第一批炸弹就造成了,不过,都是鸭蛋那么大的小炸弹。光靠这点玩意儿是不能闹暴动的,还得大量制造才行!可是,同志们家里都是很穷的,连吃饭都上顿接不了下顿,哪里还有钱可凑呢?大伙有的卖地,有的把孩子过年的压岁钱也拿出来了,总算凑了一部分。可到哪里去买炸药呢?当时炸药管得严,没有硝磺局的证明,一点也买不出来,弄不好还要被捉去。王亮冒着危险到文登城,帮助一位老大爷挑着菜担子混进去后,在党的内线同志的帮助下搞到了证明,买了一包硝酸、一包硫磺;又找到药铺店老店员毕东泉,把硝磺混在他装草药的麻袋里,由他扛出了城。出城后,王亮带着硝磺疾奔昆嵛山。


上一张:鱼水情深的军区医院 下一张: “一一四”暴动副总指挥程伦烈士
主办单位:烟台市牟平区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       信息维护:牟平英烈网
联系电话:0535-4212481           鲁ICP备16007804号-1>